中國政府一直高度重視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與恢復。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陸續開展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等相關工作。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堅持新發展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恢復,針對各類生態退化和破壞問題,實施了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石漠化綜合治理、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等一系列重大生態工程。通過工程的實施,改善和恢復了重點區域野生動植物生境條件,生態聯通性顯著增強,促進了生態系統質量的整體改善和生態系統服務供給能力的全面提升,在有效控制生態退化、保障區域生態安全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森林保護與恢復。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中國森林面積和蓄積量連續30年保持“雙增長”。例如,中國政府于1998年啟動了天然林保護工程,累計投入5000多億元,近2萬公頃的天然林資源得到休養生息,工程區森林覆蓋率提高了4個多百分點。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布的研究結果顯示,2000~2017年中國綠色面積凈增長面積和凈增長率分別達135萬平方公里和17.8%,均排名全球首位,全球新增綠化面積有25%來自中國的貢獻,相當于俄羅斯、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總和。
草原保護與恢復。通過實施退牧還草、草原生態保護和恢復等工程,中國政府推進草原禁牧8000萬公頃、草畜平衡近1.8萬公頃,草原的治理面積超過了6667萬公頃。全國重點草原超載率已持續多年下降,截至2018年底,全國重點草原平均超載率降低到10.2%,較2006年降低23.8%。以三江源國家公園為例,通過一系列草地生態系統保護和恢復工程的實施,草原植被蓋度由過去的50.2%提高到了56.8%。
濕地保護與恢復。目前,中國有國際重要濕地64處、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156處、國家濕地公園899處,全國濕地保護率達到52.2%。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為例,2000~2018年,湖泊數量由原來的4077個增加到5849個,黃河源“千湖奇觀”再現。
荒漠化與沙化防治。自2004年起,我國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開始出現“雙縮減”, 荒漠化土地面積由上世紀末的年均擴展1.04萬平方公里轉變為目前的年均縮減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由上世紀末的年均擴展3436平方公里轉變為目前的年均縮減1980平方公里,在荒漠化防治方面提前實現聯合國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長的目標。
中國政府持續推進生態保護與恢復,實施的系列生態系統保護與恢復重大工程,已成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積極履行國際公約的標志。2020年6月,中國政府發布了《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全面部署了9項重大工程、47項具體任務,力爭到2035年實現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6%,森林蓄積量達到210億立方米,草原植被綜合蓋度達到60%,濕地保護率達到60%,75%的可治理沙地得到有效治理。中國采取的一系列重要舉措,不僅是國內生態系統保護與恢復的現實需要,也是更好履行國際公約的客觀需求,對全球生態治理、共謀生態文明、推動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